This bar的迷思
/*
MACD指標買賣策略
*/
Parameter: FastMA(12), SlowMA(26),MacdMA(9)
Variables: MacdVal(0),MacdAvg(0), MADiff(0)
MacdVal = MACD(Close, FastMA, SlowMA)
MacdAvg = EMA( MacdVal, MacdMA)
MADiff = MacdVal - MacdAvg
If MacdVal Cross Over MacdAvg Then
Buy ("Buy") Next Bar at Market
End if
If MacdVal Cross Under MacdAvg Then
Sell ("Sell") Next Bar at Market
End if
交易績效:

交易圖形:

If MacdVal Cross Over MacdAvg Then
Buy ("Buy") This Bar at Close
End if
If MacdVal Cross Under MacdAvg Then
Sell ("Sell") This Bar at Close
End if
This Bar交易績效表:


會造成This Bar的交易危機,並不在此盤後計算績效的圖形中,是在於盤中即時交易的時候,Close價位是伴隨著時間不斷的在產生以及變動的,在這個案例,如果你沒有加上時間限制式,那盤中在訊號成立的時候,就會一直去觸發交易訊號,若你有程式自動下單的話,就會不斷的下單,或是下錯價位,另外一種情況是,當初盤中有出現過買賣訊號,但是一旦重新載入資料之後訊號就不見了,因為在當下Close價位,是真的有達到條件的成立,但是當下的那一根的K線,在真正最後一筆價位確定後,卻沒有達到成立的條件,所以會造成事後指標的消失。
所以網路上會有很多人建議,不要用This Bar去做交易買賣,而是採用Next Bar這樣就可以避開此陷阱,但我認為,不需要因為這些問題,而放棄This Bar交易,要避免不斷下單,可以用程式去做條件限制,可以下時間限制式,或是限定買賣口數等等,那如果要避免事後計算的迷思,就必須要用我們開發的軟體,他可以打破K線的限制,資料是依照時間序列一筆一筆的送下來,這樣子去測試指標就不會有問題了,這時候你的指標還是能賺得,那可信度就真的很高,只要再注意別有最佳化參數的問題,那可信度就有9成以上了。
留言